到了西安,嘉裕關、敦煌和蘭州,沿著絲路了解到各種各樣的文化與歷史,我深刻的感悟到絲綢之路融合東西方文化之重要性。如果這充滿歷史的路段從沒建立,那當今許多城市在經濟方面會較落後;東西方的族群相遇與溝通機會在古代也會因此變少。
在這十二天的路上,使我印象深刻的不僅是跟朋友一起創出的珍貴回憶,也是在這路所見到的神聖古蹟和有趣表演。其中的再見敦煌讓我對演出產生了新的定義,一個成功的表演不僅僅要看演員的技術,也要看從中所表達的情緒、故事,用不同舞台效果來表現。
走這條古來的路前,在我腦海中,絲綢之路只是一個為自己國家宣傳的噱頭,吸引觀光者的目光。但當我真正看了在這條路所存在的歷史時,絲綢之路的各國之是改變了我的視野。每個國家都貢獻出他們的優勢在絲路中,並且成為不能被忽略的交易地點。像每個大規模的創作,絲路不是一夜間所成立的;它的由來於發展持續了上千年,甚至當今也在擴張。在這十二天當中,我經歷了喜怒哀樂,可真正使我震撼的依然是那豐富的古老絲綢之路。
絲路的發展擴刮了世界的合作且促進六十幾個國家的經濟狀況,學習絲路之前,我個人認為絲路最終只帶給了中國最大的優勢;可現在,發現參與絲路的各國都貢獻出對貿易有益的影響,並透過〝很多文化交流〞而融合了東西方的文化,也出現更頻繁的文化混血現象。
雖然絲路是由中國開始的,但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長陳文鴻詳細的分析了絲路如何「橫跨歐亞交流程網路化」。絲路不僅推動各國敵人,他也變成一種讓各個政府漸漸發揮自我能力的貿易,也使這些國家從文化交流而變得更現代化。在這數幾年的發展,可以看出絲路是個大規模的改變,但實際上,真的每個國家都對絲路擁有著好的印象嗎?
美國也是一個精機發達的國家,用貶抑的眼神看著絲路。在美國的眼中,中國所開發的絲路會造成美國不便;因為絲路在西方只發展到歐洲地區,不包括美國,所以每一個絲路帶來的經濟發展都會帶給美國GDP上貶抑影響。可因為作者來自於香港,一個包含在絲路當中的城市,所以本文章並沒有詳細的說明為何美國政府會有此思想而當初沒有加入絲路;文章重點放在中國與它得到的益,也描寫其他國家所得來的影響。
所以這篇文章真的有全方面的描述到絲路嗎?從作者的觀點來看,絲路散發著正能量,「重視多元發展,不只給一個國家帶來全方面的發展,而是促進了全世界的文藝復興」。從這句話當中,讀者們可以看出作者對絲路的偏見,而沒有全方面的討論到絲路對絲路國家的不益,既使在一些本來較發達的國家當中,絲路能提高它們的經濟,但在較貧窮的國家當中呢?作者陳文鴻在這一方面可以討論的更周全,讓讀者們能從絲路的好和壞來做出對絲路的最終判斷。